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网络效应的定义以及它在 Web2 中为何如此重要。根据 ChatGPT 的定义:
- 定义:当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用户越多,它对所有用户的价值就越大,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网络效应。也就是说,每增加一个用户,整个产品/服务对现有用户的价值也随之提升。
- 网络效应的优势包括:
- 增强竞争壁垒:用户越多,产品越有价值,越能抵御竞争者。
- 降低获客成本:现有用户通过口碑传播、集成使用或生态效应带来新用户。
- 提升用户粘性与留存:随着网络规模扩大,用户在社交关系、数据绑定和功能集成等方面的沉没成本变高,离开代价增加,留存和定价能力自然提升。
你可能不同意,但我认为在加密领域,网络效应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护城河。它无法像在 Web2 一样,为加密公司带来持久的生命力和稳定的竞争优势。这背后,是加密世界的一些独有特性:
特性一:加密用户更像“雇佣兵”
开发者是用户:开发者是公链(L1、L2、各类层级的协议)的核心用户。他们使用的是一种类似的产品——链上可验证的“区块空间”。选择在哪条链上开发,通常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:
- 最低的交易费用
- 最快的处理速度
- 最充沛的流动性
- 最强的生态和社区支持(如开发者资助)
Electric Capital 的开发者报告图表显示,以太坊曾凭借网络效应吸引了最多的“单链开发者”(即仅构建在以太坊上的开发者)。但随着像 Solana 和 Base 等性能更优的竞品崛起,以太坊未能用其网络效应抵御流动性碎片化、性能不佳等问题,自 2022 年起,单链开发者的占比大幅下滑。这说明,开发者更倾向于“逐利而居”,而不是忠诚于某个网络。
散户用户也是如此:在 DeFi 仍是主流应用场景的当下,散户和流动性提供者始终在寻找:
- 更高的收益
- 更低的交易滑点
- 更丰富的可交易代币
- 更诱人的挖矿/激励机制
他们的选择几乎不会被平台使用体验或“品牌忠诚度”左右。钱包作为用户的核心工具,在平台间迁移(比如从 Uniswap 切换到 Hyperliquid)基本没有阻力。
验证者同样逐利:验证者天然倾向于选择收益更高的平台——不论是来自质押奖励(PoS 网络)还是提供算力/存储/网络服务(如 DePIN 项目)。他们是否选择支持某条链(如 L1、L2、应用链,或 DePin 项目),通常取决于最简单的成本-收益判断:回报够高、可持续,就留下。
特性二:加密是“默认开源”的,极大降低了抄袭门槛
这也催生了“吸血鬼攻击(Vampire Attack)”的经典案例——SushiSwap 复制了 Uniswap 的全部代码和用户界面,仅靠更高的代币激励,就从后者手中夺走了大量流动性。
在 Web2,要想完成类似的“攻击”几乎不可能:你得偷走 Facebook 的全部代码,打磨出一个一样好甚至更好的产品,再给它的所有用户发钱才能诱导他们迁移——这成本太高了。
特性三:加密是“默认可组合、可互通”的,降低了用户迁移的门槛
拿 USDC 举例,它可能是加密领域最接近“网络效应”的产品。但即便某平台不支持 USDC,用户也能在 DEX 或 CEX 上即时兑换成 USDT、USDe 或 PYUSD。
对比之下,从 Visa 网络换到 Mastercard,过程要繁琐得多。
所以,为什么说加密领域的网络效应并不等于 Web2 的“护城河”?
❌ 网络效应并不能增强竞争壁垒:
由于加密协议大多开源且可分叉,再叠加类似 Bertrand 竞争(各类产品高度趋同,比如收益、区块空间、流动性),即便你是先发玩家,也很难靠用户量构建长期优势。
❌ 网络效应不能降低获客成本:
加密用户比 Web2 的用户更“雇佣兵化”:散户为收益而来,开发者为性能和流动性而来。只要更高的收益存在,流动性就会迁移。网络效应起不到留人作用,甚至可能适得其反:LP 越多,收益越低;用户越多,链越堵、费用越高。
❌ 网络效应无法提升用户粘性与留存:
加密的“默认互操作性”让迁移毫无阻力。链上也不存在“专有数据”——不像 Web2,那些围墙花园用用户数据锁死用户。
最后,让我们通过一个关于以太坊的案例来总结,这被广泛认为是加密领域网络效应的典范。自从以太坊作为“世界计算机”推出以来,结合了区块链创新和可编程货币,它从早期的网络效应中受益匪浅:
- 开发者采用:以太坊早期吸引了最大的区块链开发者社区,主要因为其 EVM(以太坊虚拟机)成为了区块链初期开发的行业标准。
- 流动性与 DeFi 主导地位:以太坊通过去中心化金融(DeFi)平台承载了大部分加密货币的流动性——直到最近被 Solana 赶超。更多的流动性吸引更多的用户 → 交易/借贷/借款变得更容易且成本更低 → 更多的流动性。
- 安全性:以太坊使用量的增加增强了其安全性,吸引了更多的项目和用户。
但到了今年,这一切发生了转折:产品创新停滞、L2 过度碎片化,反而“自残”了原本统一的生态流动性;开发者流出严重:2024 年月活开发者减少 17%,而 Solana 新增开发者增长 83%;DeFi 市场占比从 100% 下降到 50%(数据来自 DeFiLlama)。而所谓的“网络效应”,完全挡不住这场流失潮。
相比之下,Web2 的巨头——例如 Meta 和 Twitter——虽然在创新和产品发布上有所懈怠,但仍然继续稳居各自市场的主导地位。为什么?因为 Web2 版本的网络效应(NE)实际上是有效的,并且具有持久性:
- Web2 的代码无法被轻易抄袭或复刻
- 推特和脸书平台数据是专有的,不可替代
- 它们不互通,用户被牢牢“锁”在平台里
正因为如此,传统的网络效应(NE)能够为 Web2 公司提供长期护城河,但在加密行业中却无法奏效。
声明:
- 本文转载自 [Candid Contemplation]。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[Catrina]。若对本次转载有异议,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,他们会及时处理。
- 免责声明: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- Gate Learn 团队将文章翻译成其他语言。除非另有说明,否则禁止复制、分发或抄袭翻译文章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