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连鲁滨逊·克鲁索也懂得金钱的价格和价值

比特儿

在自由市场的高效运作中,货币的角色至关重要。货币是每一笔交易不可或缺的一半,承载着商品与服务交换中价值的另一端。那么,货币的价格本质上是什么?

最具市场流通性的商品往往会成为社会首选的交换媒介,也就是货币。用这一通用媒介计价,推动了经济计算的实现,使得企业家敏锐把握机会,获取利润,进而推动社会进步。

我们已知,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,但货币的价格问题则更为复杂。难点在于,我们没有可用来衡量货币价格的记账单位,因为所有价格本身就是以货币计量。既然无法用货币术语解释货币价格,就需要借助其他方式来表达其实际购买力。

人们在买卖货币(即用商品与服务交换货币)时,关注的是货币未来的购买能力。正如前述,理性个体总是在边际上做决策,这涉及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。每一次行为都由价值判断引导,行为者会在最看重的目标与次级欲望之间权衡选择。该规律在此同样适用:一个人拥有某商品越多,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急迫满足就越低。

货币的逻辑同样如此。它的价值在于能够带来额外满足,不论用以购买食物、安全还是未来选择权。当人们以劳动换取货币时,正是因为他们更看重货币的购买力,而非当下时间的直接用途。因此,货币在交易中的成本即是行为者为所支付现金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用。当某人愿意工作一小时以换得一份肋眼牛排,意味着他更重视这顿饭而不是那一小时的休闲时光。

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出,同质商品的每一个新增单位,只满足更低层次的需求。对每个人来说,新增单位货币的价值也会逐步递减。而商品的“同质性”认定,完全依赖于个体主观。价值是主观的,额外货币带来的效用取决于个人目标。对个体来说,新增货币并非同质,因为它带来的用途不同。举例说,如果某人只用钱买热狗,“单位货币”就等价于一只热狗的价格。他只有在拥有足够现金去买一只新热狗时,才算是获得了“买热狗的钱”的新增单位。

这正是鲁宾逊·克鲁索可能面对一堆黄金却视为无用的原因——黄金无法转化为食物、工具或住所。货币在孤立环境下毫无意义,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互动时才具有价值。归根结底,货币本质是一种沟通工具。

通货膨胀与“闲置资本”的幻象

人们是否选择储蓄、消费或投资,完全取决于其时间偏好和对未来货币价值的预期。预期购买力上升则倾向存储,预期贬值则倾向消费。投资者也据此决策,通常将资金投向他们认为能跑赢通胀的资产。但不论选择储蓄或投资,货币始终为持有人服务。即使货币“暂不使用”,其作用在于降低不确定性。持币而不消费,其实是满足了对选择权和安全的诉求。

因此,“流通中的货币”这一说法容易误导。货币并非像河流一样流动,它始终被某个人持有、所有,并发挥着实际作用。交易发生于特定时间节点,因此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“闲置货币”。

没有与历史价格的锚定,货币就会失去根基,个人经济决策也将无处依托。例如,去年一条面包 1 美元,今年 1.1 美元,我们由此可以判断购买力的变动方向。长期观察则成为经济预期的基础。政府通常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进行相关分析。

CPI 本应通过固定商品篮子反映“通胀率”,但却故意忽略房地产、股票、艺术品等高价值资产。原因在于,纳入这些资产会揭示政府不愿承认的事实:实际通胀远超官方数据。用 CPI 衡量通胀,本质上是在掩盖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:价格上涨最终一定与货币供应扩张成正比。新货币的发行不可避免地降低其本来的购买力。

价格通胀并非由生产者的逐利或供应链障碍引发,而是由货币扩张导致。当货币数量增长,其购买力自然减弱。最接近新货币产生源头的人(如银行、资产持有人、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)获益最多,而穷人和工薪阶层则不得不承担涨价压力。

通胀效应往往滞后,难以直接界定,这也让通胀成为最隐蔽的财富窃取形式。它侵蚀储蓄,导致贫富差距扩大,增加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。讽刺的是,即使富人在健全货币体制下也会受益更多。长远来看,通胀终将损害所有人——即使部分群体短期看似获益。

货币的起源

货币的价值源于其可交换性,并且这种价值总是与历史价格相关。那么,货币最初是如何获得价值的?答案要回溯到以物易物的经济体制。

任何演化为货币的商品,都必须在成为货币前拥有非货币用途价值。最初的购买力由其他应用场景的需求决定。随着商品作为交换媒介而需求上涨,价格随之提升。于是,该商品既能为拥有者带来直接效用,又可作为交换媒介。随着时间推移,后者需求逐渐取代前者。

这正是米塞斯回归定理的核心,它解释了货币如何在市场中自发形成,并长期保有与历史估值的联系。货币不是国家发明,而是自愿交易的自然产物。

黄金之所以演变为货币,是因为它符合货币的所有重要标准:耐久性、可分割性、易识别、便携性和稀缺性。黄金在珠宝及工业领域的用途至今仍在持续。数百年前,钞票仅仅是黄金的兑换凭证,且更加轻便易携。遗憾的是,钞票发行者很快发现他们可以发行更多凭证,而无需实际足额黄金储备。这种模式至今仍被沿用。

一旦黄金与钞票彻底脱钩,政府与央行便可凭空创造货币,形成了现今的“无锚法币”体系。在法币制度下,与政治关系密切的银行即使经营失败也能获救,结果就是道德风险加剧,风险信号扭曲,系统性不稳定,而这些都由通胀静默地侵蚀储蓄来“融资”。

货币与历史价格的时间联结,对市场过程至关重要。失去这根纽带,个人经济决策会陷入困境。之前提到的货币回归定理,是行为经济学的一项洞察,但往往被忽略。它说明,货币不是某位官僚憧憬的虚构产物,而是基于市场行为者将自身资源用于特定目标而自发创造的。

货币是自愿交换的产物,而非政治发明、集体幻觉或社会合约。任何供应有限、符合货币标准的商品都可用作交换媒介。只要耐用、便携、可分割、标准化且易于接受,都可以成为货币。

如果《蒙娜丽莎》可以被无限分割,每个部分也能成为货币,前提是有简便的鉴定机制,确保这些碎片真实来源于原作而非赝品。

关于《蒙娜丽莎》,有一段轶事能形象展示货币商品供应增加如何影响其价值。20 世纪一些著名画家意识到借助名气可以获得财富。他们发现签名本身极具价值,甚至能够用签过名的账单结账。有人说,达利甚至给自己撞毁的汽车残骸签名,使其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品。但随着签名账单、海报及残骸数量增多,每份新增签名的价值逐步降低,充分展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。数量增加必然带来质量下降。

全球最大的“金字塔骗局”

法定货币同样遵循这一逻辑。货币供应增加,每一单位价值缩水。最早拿到新货币的人受益,其余人受损。通胀不只是技术性难题,更是道德危机。其扭曲经济计算,鼓励债务而非储蓄,削弱最弱势群体的利益。于是,法币本质就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金字塔骗局,顶层获益,底层受损。

我们接受有缺陷的货币,只因其成为既定继承,而非最优选择。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健全货币(不可伪造的货币)更利于市场和社会时,我们或许会不再满足于那些无法果腹的“假金票”,而积极推动价值真实、诚信和公平的世界。

健全货币源于自愿选择,而非权力命令。任何合乎货币标准的物品都可成为货币,但唯有健全货币才能保障文明可持续繁荣。货币不仅是经济工具,更是一项道德制度。货币腐化时,所有下游环节——储蓄、价格激励与信任——都会被扭曲;而当货币公正,市场就能协调生产、反映稀缺、奖励节约并保护弱势群体。

最终,货币不仅是交换媒介,更是时间的守护者、信用的载体,也是人类协作最通用的“语言”。货币一旦腐化,崩坏的不只是经济,更是整个人类文明。

“人类目光短浅,只能看到极为有限的未来,激情并非益友,个人情感通常也是最差的参谋。”

货币伪造:现代货币与法币幻象

在剖析了可流通商品如何成为自由市场中的货币,以及低时间偏好如何带来进步与价格下降后,让我们进一步探讨现代货币的真实运作。或许你听说过负利率,

并曾思考负利率如何与“时间偏好始终为正”这一核心原理相契合。也许你注意到消费物价持续走高,却看到舆论将原因归咎于各种因素,却避谈货币扩张。

现代货币的真相令人震惊。一旦理解问题的全貌,世界会变得灰暗。人类难以抗拒通过印钞剥夺他人利益的本能。想要杜绝这种现象,唯有让货币运作完全脱离人性,或者至少令货币与国家权力分离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·哈耶克曾断言,这只能通过某些“巧妙曲折”的方式实现。

英国率先削弱本国货币与黄金的锚定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,全球主流货币几乎都能兑换黄金,这是黄金成为全球最流通商品数千年积淀的结果。直到 1971 年,美国总统理查德·尼克松宣布“暂时中止美元与黄金挂钩”,彻底切断二者最后的联系,他此举(至少部分原因)是为越南战争融资以及维护自身权力。

法币的具体细节不必一一赘述,重要的是:现代国家发行的货币不再有任何实体资产的支撑,全部通过债务创造。法币披着货币外衣,本质却是债务与管控工具,与自愿交换中生成的真实货币完全不同。

每一单位美元、欧元或人民币,都是由银行发放贷款而产生,这些资金需连本带利偿还。而利息并不会与本金一同被创造,因此整个经济体系永远存在偿债缺口。事实上,系统运转需要不断新增债务。央行则通过救助和量化宽松等手段进一步操控货币供应,令局面更加复杂。

量化宽松,是指央行通过印钞购买政府债券,即用新货币换取 IOU。债券是政府承诺连本带息偿还所借货币的凭证,这一承诺以国家征税权为保障,意味着你及后代都必须应对持续上涨的物价。最终,生产者财富被通胀和债务奴役持续隐秘地转移。

印钞仍在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持续进行——这一理论是现代政府政策的核心。凯恩斯主义强调消费是经济增长动力,认为若私营部门未能持续消费,政府必须补位。其主张每一单位支出都等值提升经济总量,却忽略了通胀带来的价值稀释。事实再次证明巴斯夏的“破窗效应”:账面数字增加,实际财富却不变。

如果印钞可以创造财富,每个人都应拥有超级游艇。但财富真正来自生产、规划和自愿交换,而非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膨胀。实质进步源于人们与他人、与未来自我交易,通过资本积累、推迟享乐与投资未来实现。

法币的终点

印钞不会加快市场进程,而只会扭曲、拖慢甚至愚化它。购买力长期下滑,使得经济计算越来越困难,长期规划也步履维艰。

所有法定货币最终都将消亡。有些因为恶性通胀而崩溃,有些则被废弃或并入更大的货币体系(如小国货币被欧元取代)。在覆灭之前,法币其实扮演着一个隐蔽角色——不断将财富从生产者转移到与权力更接近的人手中。

这就是坎蒂隆效应的核心。新货币进入经济,最先获得者受益最大,他们可在涨价前购买商品,距离货币源头最远的普通劳动者与储户则不得不承担成本。在法币体系下,贫困的成本极高。

即便如此,政客、央行及权威经济学家仍坚称“健康通胀率”不可或缺。事实上,他们应当深知通胀并不能带来繁荣。最佳状态下,仅仅是购买力转移;最坏情况下,动摇文明根基,危及对货币、储蓄和协作的信任。今日廉价商品的丰富,是在税收、边界、通胀、官僚制等障碍下实现的——而非得益于这些障碍。

善、恶与丑

倘若市场机制不受人为干预,其结果通常是让更多人获得更优质、价格更低的商品,这就是实质性的进步。有趣的是,行为经济学不仅可以批判现实,还能带来全新视角。许多人看到体制弊病愈发愤世嫉俗,但行为经济学能澄清:真正推动人类繁荣的是生产者,而不是政府。一旦理解这一点,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劳动都变得有意义。保洁员、超市收银员、出租车司机,都通过自愿协作和价值创造满足人类需求,他们就是文明的中坚。

市场带来商品,政府往往制造负面效应。企业间的竞争推动创新;而政治角逐只奖赏操控而非能力。在市场中,最具适应力者脱颖而出;在政坛,则是最狡猾者上位。

行为经济学能洞悉人类激励机制,促使我们关注实际行动而非言辞,更重要的是要考虑“本可以实现”的方案,而非现状。这是“看不见的世界”,也是被干预所抹去的另一条轨迹。

恐惧、不确定与怀疑

人类心理天性偏向恐惧。我们进化来应对威胁,而非欣赏美好,因此危言耸听总比乐观更容易传播。每逢“危机”——无论是恐怖主义、疫情还是气候变化——政府总会提出一个方案:加强政治控制。

行为经济学者明白其中逻辑。每个行为者都认为目标能够证成手段,而这一原则对权力寻求者亦然。他们以安全换取自由,但历史表明基于恐惧的权力让渡往往得不偿失。一旦理解这些机制,世界变得更清明,噪音逐渐消失。

你不再沉溺于电视,重拾自己的时间。你会意识到,积累资本和自由支配时间并非自私,而是帮扶他人的基础。

投资自己——无论是技能、积蓄还是人脉——能够让整体利益最大化。你参与劳动分工,实现价值创造,全部源于自愿协作。对抗失灵体制的最根本行动,就是在体系之外创造更优选择。

每当你使用法币,等于用时间向发行者“付费”。若能完全不依赖法币,就是为减少盗窃和欺诈贡献力量。过程很难,但值得追求的目标从来不简单。

Knut Svanholm 是比特币教育者、作家、哲学思考者与播客主持人。本文节选自他重磅新书《行为经济学:喂养你的无形之手》,由 Lemniscate Media 于 2025 年 5 月 27 日正式出版。

BM Big Reads 是比特币相关领域的每周深度专题专栏。文中观点仅为作者个人见解,不代表 BTC Inc 或 Bitcoin Magazine 官方立场。如有话题投稿,请联系 editor[at]bitcoinmagazine.com。

免责声明:

  1. 本文转载自[Bitcoinmagazine],所有版权归原作者[Knut Svanholm]所有。如对转载有异议,请及时联系Gate Learn团队,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。
  2. 责任声明: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  3. 除特殊说明外,本文译文由 Gate Learn 团队完成,禁止擅自复制、分发或抄袭。
gateio

GATE.IO芝麻开门

GATE.IO芝麻开门交易所(原比特儿交易所)是全球前10的交易所,新用户注册可免费领取空投,每月可得50-200U

点击注册 更多入口

更多交易所入口

一站式注册各大交易所、点击进入加密世界、永不失联,币安Binance/欧易OKX/GATE.IO芝麻开门/Bitget/抹茶MEXC/火币Huobi

点击进入 永不失联
gate.io交易平台即芝麻交易所,是世界领先的加密产品交易平台,本站实时更新gate.io交易所相关资讯及gate.io交易平台官网入口,为投资者提供有关比特儿的实时资讯。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0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目录[+]